隨著人們對建筑涂料裝飾性要求的提高,建筑涂料調色變得越來越重要,納美新材的涂料小編就人工調色的基本原理、原則及一些常見的問題與大家分享一下。
1. 調色的基本原理
調色的目的是將白色漆或基礎漆調配成所需要的色漆,這些色漆經過施工后在建筑物表面形成各種各樣顏色的涂膜,起到保護、裝飾和美化建筑物的作用。
現代理論用色調、明度和飽和度三個參數來確定顏色。當兩個顏色的這三個參數都相同時,兩個顏色才完全相同。
在建筑涂料的調色中,應用的是三原色的補色,即減法三原色,紅的補色是青,綠的補色是品紅,藍的補色是黃,這三個減法三原色品紅、青、黃三者重疊形成黑色(在高密度是時),在三者密度變化時形成各種混合色。
涂膜的顏色是因為涂膜對不同波長光線的不同吸收而顯現出來的。當日光射入一個色漆膜時,遇到某一顆顏料粒子,例如是黃色顏料,則意味著它將日光中的蘭色光譜吸收而發射出黃光和綠光,當反射出的黃光和綠光又遇上蘭色顏料粒子,它又將其反射出的黃光吸收,只余下綠光,所以涂膜只體現綠色。因此,建筑涂料顏色的混合是一種減差混合。
除了上述顏色的物理意義之外,顏色還具有生理意義和心理意義,物體所反射的光線通過人的眼睛刺激神經才產生了主觀上的色彩感受,而且這種感受會受到觀測者的情緒、經驗等心理因素的影響。
2. 調色的一般原則
建筑涂料以白色和淺色為主,深色建筑涂料用量相對較少,而且大都用在特殊部位。因此一般建筑涂料生產廠大多為生產白色建筑涂料和用漿調配好的各種色彩的建筑涂料。白色建筑涂料制備好以后,通過加入少量的所需色漿調配成要求色調的建筑涂料。生產最終的成品的色調一般都是復色,即要加入至少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色漿,因此調色過程中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則。
2.1 色漿添加
調色時應本著先找色調,后定深淺,由淺及深的原則,細心調配。另外,加入色漿時不可一次加完,而是要分批逐次,隨調隨加,以免色漿過量,造成顏色過深或者色調偏離,致使調色失敗。
2.2 干膜與濕膜的色差
應在攪拌下緩慢加入色漿,每加完一種色漿都要充分攪拌均勻,隨時取樣與樣品比較。需要注意的是建筑涂料組分中約有一半是水,干膜和濕膜之間有較大的色差,一般是干膜較濕膜顏色深。因此在對比顏色時,要濕樣與濕樣比,干樣與干樣比,才能保證建筑涂料的色調也樣板一致。
2.3 保證色漿一致性
由于色漿的固體含量不一樣,在貯存時容易產生上稀下稠的現象。因此在使用色漿前要充分攪拌均勻,避免相同的配方、不同的批次,產生不同的色調。
2.4 保證同批建筑涂料顏色一致
用量大而又要求顏色一致的建筑涂料,特別是外用建筑涂料,最好在大的攪拌罐中一次配制好,以免產生色差。如果沒有條件一次配好,可以先分多批調配,最后再將不同批次的建筑涂料各取一部分進行混合,攪拌均勻后方可使用,以保證建筑涂料的顏色均勻一致。
2.5 色樣比較的光源
色樣的比較除了涂膜的干濕區別之外,光源對比較結果的正確與否也有很大的關系。一般應該使用目視比色箱或者分光光度計來進行色樣的比較,如果條件所限,也可以在柔和、明亮的自然光下進行色樣比較。另外,比色時要使光線和目光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比較。
2.6 色漿品種數的控制
調色時,調配一種顏色加入的色漿一般不應超過三種。首先從理論上來講三原色可以調配出多種顏色。另外,色漿的加入量應該控制在0-10%(v/v)之間,加入色漿量太多,不但使成本增加,而且降低體系的穩定性,對于建筑涂料的黏度、成膜性能、耐水性、耐洗刷性也都有不良的影響。
3. 色漿的選擇
根據著色的對象和環境要求,色漿主要分為耐曬和不耐曬兩種。外墻建筑涂料必須要考慮耐光耐候性、耐化學介質性、體系相容性、著色強度、遮蓋力及展色性、色漿與色漿之間匹配性、色漿的儲存穩定性等因素。
4. 優質服務的選擇
浙江納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專為有色彩需求的行業提供優質的色彩服務,為使用色彩的用戶提供方便。將顏色深加工的繁瑣工作留給我們,將使用方便留給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