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漆,又稱中國漆,是人類認識并使用的第一種天然高分子涂料。大漆髹飾是中國人的獨特創造。它傳遞著中國文化的特有質感和溫度,深刻影響了人類的日常生活,也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大漆,其實就是割開漆樹樹皮,從韌皮部流出的一種乳白色液體。最初漆液應該是單純的天然漆,用來作為日用品的粘合劑、增固劑,以保護胎體。大漆涂層可以防蟲、防水、防腐蝕,其材質的特別之處——耐久,是人們之所以要在這種材質上不計工本地精雕細琢的重要原因。大漆在空氣中氧化后呈現暖黑色,能入漆的顏料有朱砂、銀朱、赭石等,再加上運用泥銀、泥金,鑲嵌金屬、螺鈿、寶玉石等,使漆器最終成為像絲綢和瓷器一樣聞名天下的中國文化名片,無論是在實用領域還是在裝飾領域都具有無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大漆:堅牢于質 光彩于文
溯源
中國是大漆髹飾的發祥地。大漆髹飾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積淀的追求極致的精神價值,成就了它獨特的美感和文化內涵,這種無與倫比的品質也是漆器制作雖然耗工繁巨,卻在幾千年不間斷地得以傳承的原因。
距今約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時期,中國先民開始使用朱色漆髹涂于木胎器物上。夏、商、西周及春秋出現用綠松石、蚌片、龜甲、石片、金屬 等鑲嵌于漆器上。戰國時中國實用漆器進入高峰期,以木、竹、陶、銅、皮、夾纻、骨、角等材料為胎骨的漆器,因質輕、色美、耐用成為生活用具首選。至秦漢, 中國漆器產量增多、分布廣泛,西漢已出現了千畝的大型漆園,各地市場“木器髹者千枚”。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漆藝發生了重要轉折,實用地位漸被瓷器取 代,向裝飾功能轉型。至隋唐,民族融合、經濟和 文化的繁榮使漆器藝術更加璀璨光華。期間,漆器制作工藝流傳到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諸國。時至五代、宋、元時,發達的手工業和尚文重理的觀念使漆器呈現 精雅的面貌,制作考究,并在貿易和交流促進下得到進一步發展。明清時期,中國漆器制造更加繁榮。由于皇室對漆器的青睞,明代宮廷作坊——果園廠對漆器制造 采取集中方式由國家監管,匯聚了全國的精工巧匠,其生產的大量漆器成為后世難以企及的一個高峰。特別是乾隆時期,百工炫巧爭奇,雕漆、描金漆、填漆戧金、 嵌螺鈿、百寶嵌等工藝發展到了爐火純青之境地。清代晚期至民國,戰亂頻仍,國勢衰頹,漆器制作業進入衰落時期。但在有些地方,制漆業仍在發展,如福建沈氏 所制脫胎漆器,曾在萬國博覽會上獲殊榮;北京繼古齋、德誠局等作坊也獨樹一幟。新中國建立后,傳統漆器制作先后在國家扶持下恢復生產,逐漸向工業化生產方 式轉型。漆器不再只有裝飾和日用的傳統功能,也不再是換取外匯的工具,被賦予了傳承傳統文化的新意義。
工藝
一代代工匠的積累,使大漆髹飾具備了無與倫比的包容性和表現力。《髹飾錄》將中國古代漆器的裝飾工藝歸納為14類代表工藝:
一色漆——一色漆也稱素髹、單色涂,指器物表里俱髹涂同一種顏色,或者一器表里異色,或者只是圈足異色的漆器,無裝飾與花紋。
罩漆——罩漆是在色漆或描繪完工后,上面再罩透明漆!恩埏椾洝分械恼种炱帷⒄贮S漆等可以歸入罩漆類。
描漆——描漆包括用漆或者油調色描繪花紋。先秦以前,漆器均為描彩漆,漢代出現以油調色后,油彩的使用日漸增多,使漆器的色彩更加艷麗和豐富。
描金——描金又名泥金畫漆,即在漆面上加描金花紋。
堆漆——堆漆是用漆、漆灰、膠灰等材料在漆胎上堆塑花紋,然后在堆塑的花紋上進行裝飾。
填漆——填漆是在漆面上先刻好花紋,再用不同色漆填入,干后磨平如畫。
雕填——雕填指用彩色花紋裝飾漆面,花紋之上再加戧金。
螺鈿——螺鈿鑲嵌是指用蚌、貝的外殼刻成圖形或文字,根據畫面需要鑲嵌在器物表面,形成色彩熠熠、光滑絢麗的效果。
犀皮——犀皮,又稱“虎皮漆”“菠蘿漆”。其做法是:先在漆胎上做出高低不平的表面,上面逐層髹涂不同色漆,最后磨平,花紋由不同顏色的漆層構成。
剔紅——剔紅是在漆胎上髹一定厚度的朱漆,之后在漆上雕刻花紋。
剔犀——剔犀也叫“云雕”,是在漆胎上用兩種或三種色漆有規律地逐層髹涂,達到一定的厚度時用刀斜剔出卷草、勾紋等不同的花紋,刀口斷面清晰地顯露出不同顏色的漆層,如行云流水,自然靈動。
款彩——款彩是在漆胎上抹灰,干后磨平,再按照紋樣在漆地上深刻凹陷的花紋,可填漆色、油色,可撒色粉、貼金銀箔。
戧金——戧金是在推光漆面上,用針尖或者刀鋒鏤劃出纖細的花紋,然后在花紋內打上“金腳漆”,再將金銀箔或者金銀屑黏上而成為金色的花紋。
百寶嵌——百寶嵌是用螺鈿和各種玉石、象牙、翡翠、寶石、珍珠、瑪瑙、珊瑚、蜜蠟、沉香等珍貴材料鑲嵌組成紋飾。